永不褪色的记忆:中外军民共抗法西斯

2025-09-08 19:00:10 来源: 《环球》杂志

   6月18日,毛树居(左)和毛洪根在展示罗斯·威尔德的外孙送给他们的老照片,照片上是杜立特航空队5号机组成员合影,右二为威尔德

文/姚新婧

编辑/胡艳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也给予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外军民在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互支援与并肩战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阻击日寇。1937年至1941年,先后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有2000多人,累计200多人在中国战场牺牲,苏联飞行大队长格里戈里·库里申科就是其中一位。

  1939年10月,库里申科驾机轰炸日军据点,返航时因座机受损迫降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中,不幸牺牲。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1958年,英雄墓迁至长江畔的万州区西山公园,工作人员谭忠慧及其子魏映祥相继守护。谭忠慧嘱托儿子:“你现在守护的是帮我们抗战的友人,你要守好这个墓,才对得起他。”这对普通的中国母子为他守墓半个多世纪,从未间断。

  1941年8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克莱尔·李·陈纳德带领美国志愿者奔赴中国战场,组成了著名的飞虎队。他们不仅直接对日本侵略者作战,还建起了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驼峰航线。1942年3月,日军切断运输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滇缅公路。为打破日军封锁,中美两国共同开辟空中运输航线,航行中须飞越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一座座高山峻岭有如骆驼之峰,故称作“驼峰航线”。

  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绝大部分同盟国援华军用物资自印度通过驼峰航线运到昆明,共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80多万吨,为支援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美空运队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共坠毁和失踪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

  为更好守护这段抗战记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31座英烈碑上镌刻着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的4299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在苏联读书的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坚决要求上战场,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后作为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与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国飞行员唐铎曾担任苏军空中射击团副团长,在对德作战中屡建战功,荣获苏联卫国战争勋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英方请求,中国派遣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113团在缅西战略要地仁安羌地区营救出被围的英军7000余人,及被俘的英美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的英缅军第一师,战果卓著,受到同盟国的赞誉。2013年1月13日,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仁安羌当年战地501高地落成,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中国远征军战绩的纪念碑。

  1942年4月18日,美军16架B-25轰炸机在杜立特中校的指挥下空中奔袭日本东京等地。任务完成后,15架飞机机组人员在中国浙江、江西等地弃机跳伞。参加此次空袭的机组人员共80名,其中64人被中国军民成功营救。随后日军对浙江等地区参与营救的中国民众进行疯狂报复,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这段生死相托的情谊,美国人民没有忘记。杜立特行动的队员和后人成立杜立特突袭者协会、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等组织,每年举行纪念活动,感谢和铭记当年参与营救的中国人民。

  2024年12月5日,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在舟山市普陀区东极岛落成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时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为阻止战俘逃跑而钉死舱门,企图将他们永远埋葬于这片海底。中国渔民冒死营救了384名英军战俘,并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成为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医疗救助与难民收容

  1938年初,加拿大共产党员、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帮助抗日。白求恩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1939年11月在河北唐县手术中感染,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十分悲痛,亲笔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39年8月,为纪念白求恩,河北唐县成立了白求恩学校和白求恩医院。

  1938年9月,由5位印度医生组成的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便是其中之一。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柯棣尼斯则为柯棣华。1939年2月,柯棣华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同年秋奔赴抗日前线。1941年他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柯棣华医术精湛,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在百团大战中曾在13天内为580多人做手术。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病逝于河北唐县,年仅32岁。

  2014年,白求恩与柯棣华一同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不顾自身安危抗议日军暴行,尽其所能阻止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协同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他写下的2000多页《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为完整详实的史料之一。1997年《拉贝日记》面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016年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继承祖父遗志,积极推动中德人文交流与医学合作。他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赠给中国。托马斯还与中方合作,在中国建立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中国人民的情谊。

情报支持与物资援助

  1941年5月,中共情报人员阎宝航在一次宴会上得知德国将于6月20日前后进攻苏联,他及时将全面情况和自己的判断报告给了周恩来,并通过中共中央通报给苏联最高领导人。果然,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大举进攻,苏德战争爆发。6月30日,苏共致电中共中央表示感谢。

  1944年夏季,阎宝航获取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军事材料,包括陆军、空军的兵力配置,布防计划等详尽书面材料。这些情报对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产生了重要作用。

  曾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的罗高寿说:“阎宝航的功绩可以同苏联著名的情报人员佐尔格相媲美……阎宝航的功绩是俄罗斯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俄罗斯将卫国战争纪念章授予阎宝航,表彰他两次为苏联提供重要情报的卓越贡献。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实行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物资匮乏,尤其是药品奇缺。法国医生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的住所贝家花园地处西山,紧邻平西抗日根据地。中共地下党员黄浩找到贝熙业请求帮忙从北平城往平西根据地运送药品。贝熙业驾车从位于今王府井的大甜水井胡同16号住所秘密运送药品到贝家花园,再由地下交通员辗转运到平西抗日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汽油成为被日军严控的战略物资,贝熙业无法驾车,年近古稀的他骑自行车,拖着几十公斤药品骑行数十公里,穿越日军哨所送到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自行车“驼峰航线”,为抗日根据地军民送来宝贵的医疗物资。如今,贝家花园已成为联结中法友谊的载体和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际宣传与舆论声援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开始了他记者生涯中神秘的“红色中国”之行。在陕北苏区采访期间,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据此写就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影响了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书信中告诉友人:“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2009年,埃德加·斯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中国女记者胡济邦冒着炮火实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坚定了中苏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从苏联援华航空队到美国飞虎队,从驼峰航线的生死运输到缅甸丛林的并肩冲锋,再到白求恩、柯棣华式的无私奉献等等,无数中外军民以勇气和牺牲写就了人类反法西斯史上壮丽的国际主义诗篇。

  历史之河川流不息,同舟共济、共御外敌的精神代代相传。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我们要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学研究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