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器物里的学问与温情

2025-09-08 13:43:26 来源: 《环球》杂志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盛夏,田家青先生发来邀请,邀我参观一场名为“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的小型展览。为人为学一向低调的他颇神秘地补了一句:“其间有个有意思的活动。”

  田家青是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惟一的入室弟子,两人情同父子,一个醉心清代家具的厚重繁复,一个痴迷明式家具的简远疏朗,都精于鉴赏、执着求真。说来也妙,师徒二人的专著不仅双双捧回国家图书奖,连手稿也并肩入藏国家图书馆,这师生缘在学界怕是绝无仅有。

  这场展览展出王世襄的旧藏和与他密切相关的各类器物,展现出老一代学者藏家的格调品位与精神境界,也展现出王世襄和田家青的师生情谊。

  王世襄是公认的“玩家”,琴棋书画、鸽子蟋蟀、家具漆器,无不涉猎,却非流连于物之表象,而是“研物立志”“玩物成家”,《明式家具珍赏》《北京鸽哨》《竹刻》《说葫芦》《蟋蟀谱集成》等著作,篇篇传世,件件精深。

  展品中,有王世襄收藏的紫漆鸽哨和范制葫芦,有他从旧书店、古玩市场淘来的古琴、家具花板,还有那只他钟爱的明万历描金紫漆大箱,箱背上似乎还留着王老的掌温——当年他从北京广渠门购得此箱,搭上三轮车,“绳索固定……在车后推搡,快步进入崇文门,不久抵家。”这段回忆文字,如今读来仍生动如画。

  展品不多,却处处见匠心,田家青说“每件都求真、求精”。他为观众讲述展品背后一段段友情与学问:

  那本《髹(xiū)饰录解说》原为王世襄赠予古建学者朱启钤的珍本,内有一封信札,后信札遭人偷换为伪品,与书籍一并流入市场。田家青购得此书,一眼识破信札为赝品,王老得知后欣然提笔重书,补上遗珠。

  那张十字形的桌案是当年田家青“突发奇想”,为小书房量身打造的,他自觉巧思太过,本以为王老会斥之为“抖机灵、瞎胡闹”,没想到王世襄却颇为赞赏,笑言此案置于四方屋内,恰是个“田”字,田家青正是在“试验田”中穿梭劳作,言语轻巧却寄望深长。

  展览特别设置竹编、鋄(jiǎn)金银(将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于铁器上)、莳绘(描金漆器)三部分,展品都是田家青从世界各地搜罗而来。他说王世襄曾嘱他多研究这三门技艺,如今总算有了一份“交得出手的作业”。

  展品中,还有田家青用锯条绘制的水墨画和他设计的鸟翼形音响架,传统手工也展现出创新与灵动。

  至于那“有意思的活动”,竟是身为音乐发烧友的田家青邀来朋友,搬来效果绝佳的音响设备,于展厅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寂静之声》《What a Wonderful World》……乐声洒在王世襄旧藏的大椅长案、手稿书信之上,器物与音乐、记忆与情感交织,织就一场关乎致敬、传承与创新的“沉浸式”纪念,别具一格。

  展厅中有一张王世襄和田家青共同设计、长近3米的花梨木独板大画案,鲸背象足,气势如山。案上铭文赫然:“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这既是王世襄一生所好,亦道出了田家青为学为人之志。在“妍”与“朴”之间,师徒二人以器物为笔,岁月为纸,书写出一段关于美、情义与信念的传承。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