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映初心——中国母子为苏联援华抗日英烈守墓的故事
图为魏映祥在库里申科烈士雕像前修剪陵园内的苗木
文/《环球》杂志记者 肖瑶 周文冲(发自重庆)
编辑/黄红华
在重庆市万州区西山公园,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特殊的墓园。汉白玉墓碑上,用中文和俄文刻着一个名字: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
80多年前,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援助中国人民抗战,最终英勇牺牲,长眠于此。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为他守墓60余载。故事背后的这段抗战记忆,跨越时空,从未褪色。
用生命保卫中国人民
库里申科出生于1903年,曾任苏联空军少校、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1939年,他和战友受苏联政府派遣,率两个“达沙式”轰炸机大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离开苏联时,因情况紧急,他甚至来不及与妻女告别。
来中国后,库里申科进驻成都太平寺机场,全身心投入对中国飞行员的培训工作。“库里申科一次又一次亲自带中国飞行员放飞……详细讲解当天飞行的科目,讲‘达莎’的特点、性能、操纵方法……讲飞行的一切。”万州区原史志办主任杜之祥在《苏联援华抗日空军英雄:库里申科传奇》中写道。
库里申科的翻译刘群,形容他像“山东大汉”,“瞳仁的颜色和中国人的差不多,眉毛重重的,高高的个子”。这双眼睛也看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痛楚。
库里申科曾动情地说:“我像体验自己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中国人民的灾难,当我看到日寇狂轰滥炸中国的土地时,我非常愤怒和难过。”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领苏联空军志愿队轰炸机大队,成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使这座日军在华中地区的重要军事枢纽遭到重创,为中国军队争取了战略主动。
返航途中,库里申科遭遇日军战机拦截,密集的子弹呼啸而来。其驾驶的座机不幸被击中,战机一侧发动机受损,库里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弹,鲜血浸透了飞行服。
飞至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上空时,机身失去平衡,可能失控坠毁,库里申科望向前方——长江和沿岸人口稠密的村落。他让两名战友跳伞求生,而他自己为了保护地面民众、保全战机,毅然放弃跳伞,将轰炸机迫降在万县陈家坝一带的长江水面。
两名战友游上了岸,负伤的库里申科却精疲力竭,再也无力游到岸边,被江水卷走,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得知库里申科不幸遇难,万县百姓悲痛万分。全城百姓自发搜寻。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找到这位“为保护我们而牺牲”的异国英雄,让他“入土为安”。20天后,在距离失事地点20多里的江段,百姓们终于找到了库里申科的遗体。按中国传统习俗,万县百姓为库里申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母子接力守护英雄
1958年,万县人民政府在西山公园修建了库里申科烈士墓园,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谭忠惠主动提出为库里申科守墓。
那年,谭忠惠31岁,在公园从事绿化工作。出于对库里申科的景仰,她请缨守墓,常年打扫墓园卫生,擦拭墓碑,清理杂草,修剪枝叶,风雨无阻。
谭忠惠亲历过战争的苦难,更懂得英雄的可爱可敬。
而她的家,就建在墓园上方的山坡上。在儿子魏映祥的记忆中,自己幼年时,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便起床做早饭,随后带着自己前往墓园。魏映祥累了就自己回家,谭忠惠总要将墓园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踏着暮色回家。她还与同事们一起,在墓园里栽种下30多棵香樟树,陪伴长眠的英雄。
万县的盛夏,时有暴雨山洪,谭忠惠的心总悬着。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她就要去墓园巡查,回到家的她,常常浑身湿透。
那些年,她也将守护的责任与对英雄的敬意,悄悄植入儿子心中。1977年,谭忠惠到了退休年龄,却因找不到能让自己放心的接任者而焦虑——在她心中,守护这座墓园早已不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是一份必须坚守到底的使命。
母亲希望儿子接过自己的担子,并郑重提出“场地保持整洁、无杂草滋生、树木长势旺盛”三条核心要求。但当时,在魏映祥看来,守墓单调平淡,远不如去罐头厂或当时闻名全国的“飞马牌”味精厂上班“有奔头”,他渴望一份能接触更多人、更有活力的工作。
“这位外国英雄的家离重庆很远,在这里没有一个亲人,我们要陪伴他,别让他感到孤单。”母亲的话,在魏映祥的脑海里萦绕。
也许是为了让母亲安心,魏映祥最终答应了母亲。
接班后,魏映祥延续了母亲的习惯:每天早早来到墓园,清理杂物,检查墓碑,哪怕是微小的破损也会及时处理。工作后的第3年,一位老红军来到墓园担任领导,他常常在工作之余给魏映祥讲述自己经历的战事。这让魏映祥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里不仅是安葬英雄的墓地,更承载着历史记忆,传递着英雄精神。
岁月流逝,魏映祥对库里申科的情感也渐渐变化:从最初对“老库”的敬畏,慢慢变成对一位“老朋友”的牵挂。如今,他已年逾七旬,退休多年,却依旧保持着每天到墓园看看的习惯。“总有种放心不下的感觉。”魏映祥说,这也是受母亲影响。母亲退休后,每天早上都要来墓园看一下才放心。2018年,91岁的谭忠惠去世。临终前,她仍念念不忘,叮嘱儿子把墓守好。
情谊跨越时空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建成后,1958年10月,库里申科的夫人和女儿英娜曾来万县扫墓。1989年4月,英娜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参加了万县对外友协举办的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讲解员说,谭忠惠、魏映祥母子的守护,是中国人民“以心换心,薪火相传”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对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传承。
如今的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每年的清明、“七一”、“八一”等节日,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扫,学生献花宣誓,老人讲述历史。而魏映祥的身影,也会出现在人群中——他成了这座墓园的“活档案”,也是这段跨国情谊的“见证者”。
长江东流不息,墓园松柏常青。谭忠惠、魏映祥母子的坚守,让库里申科这位异国英雄在长江之畔有了“家”;而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结,也让抗战记忆里的中外情缘,永远鲜活。这份守护,既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和平的期盼——跨越国界的善意与正义,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