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秋闲-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31 10:48:5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古城秋闲

字体:

  秋风入怀,炭火“滋滋”作响,原本白皙平整的豆腐,变金黄的同时,也变得圆鼓起来。耐不住烫,咬下一口,软软嫩嫩的“包浆”便倾泻于舌尖。

  除了包浆豆腐,炭火烤着时令的小瓜,以及特色的花心土豆、乳饼、玫瑰乳扇、血肠等——炭烤香,便是秋日剑川古城香气的“前调”。阴天里,不紧不慢地来上这么一道白族“下午茶”,正如云南方言常说的两句话:“悠悠的”“坦坦呢”,意思是日子要慢慢地过。

  走在剑川古城的青石板路上,特别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粗粝感。不同于光滑齐整的柏油马路,古城地砖有的四四方方,但凹凸不平。漫步时会产生无限遐想,往昔的人们或许也曾走在这条路上,马蹄踏过,车轮碾过,看似寻常的路,却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剑川,自古以来是西南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文献名邦和军事要冲。剑川古城内,90%以上是古民居,其中明代建筑21处,清代建筑146处,其余的均为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的土木结构建筑。

  古城民居具有典型的白族民居特色,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几乎家家门口都贴上了楹联,有的门中间还贴着年画。剑川楹联以民间口述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孕育出不少闻名的楹联名家,如撰写成都武侯祠天下第一联“攻心联”的赵藩。

  甲马、布扎、黑陶、文玩小南瓜、瓦猫、扎染裙……店铺售卖着各式各样的剑川“特色”,最多的还属木雕。“急不得,一旦刻下去,就不能回头。”剑川木雕民间手艺人吴桐说,山水花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往往是木雕创作的题材。刀起刀落间,繁复的花纹、生动的表情被雕进木头的纹理间,还带着工匠掌心的温度。

  作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剑川用充沛的审美力与创造力,赋予古朴的木头以鲜活感。冬木、香樟、云杉是剑川木雕常见的原料,凑近可以闻见盈盈香气。2011年,剑川木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落下锚点,吴桐攥着刻刀细细勾勒,“慢”也被刻进了这座小城的褶皱里。有雨敲窗,渐渐地,雨水从瓦当滴落成帘。下雨天逛古城,黛瓦白墙,走着走着,人就成了画中人。雨滴和着伞面,细密的“噼噼啪啪”声,像仙女烟花棒被点燃的声音。

  云南的雨,是一阵一阵地下,而不是断断续续、淅淅沥沥地下上一整天。这里的植物,入秋的颜色变化不是很明显,大多还是青翠欲滴,剑川古城民居前摆放最多的是三角梅,鲜艳粉丽。

  颜色变化最明显的是古城外种植的花谷米,现下,正是这一剑川特有稻米品种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稻穗经过碾压,大米呈现洁白透亮的光泽。每当这时,在成都创业的剑川人李曦,总会回家待上几天,吃上一碗阿奶做的手切饵丝。

  秋雨滴答,“想家了,在外总惦记着这一口”,李曦边说边挑起一筷子饵丝。古城小店里,一碗剑川传统手切饵丝,加冒腊肉油、酸菜、鸡蛋丝、油炸猪皮、西红柿块等一一平铺在汤面上,饵丝软糯如绸,却又筋骨暗藏。喝下一口浓郁的米浆高汤,咂摸间,乡愁也被填饱了。

  待云散开,天澄澈,山明朗。高海拔的晴天,非常蓝,风一拂,古城里,“剑川蓝”式的扎染布轻轻飘荡。以布为纸,以针做笔,穿戴在人们身上的“蓝白相间”,是关于绮丽自然的生动拓印。

  秋日,高剂量的暖阳将古城时光浸得慵懒,竹编的藤椅上,猫儿窝在毛毯里打盹,越睡越“好睡”,有种夏日电影没有放映完的错觉。剑川古城道路两旁,各开着一道小溪,流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穿着高饱和色调白族服饰的阿奶,坐在门口,对着小溪,慢吞吞地缝着绣花鞋。

  门口还晒着红辣椒、酸木瓜、向日葵的花盘,阿奶告诉我,酸木瓜可以用来泡酒,或是炒野生菌、炖猪脚。驻足说话的工夫,后背已经晒得发烫了,令人想起一部温馨的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里,有句台词这样问道:“晴天阴天下雨天,你喜欢哪一种?”

  在剑川古城,商业气息相对清淡,在这里,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秋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一地细碎摇晃的光斑,坐在石凳上,看着光影发会儿呆。无论哪一天,剑川古城都会带给行者和归人,不一样的清秋韵味。(荆昭延)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